•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利用氣候資源推進高質量發展

    2023-09-27 10:02: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本報記者 王學武 王 爍 劉若涵 倪 麟

      氣象經濟的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方面,人們對氣候資源及其分布規律有了較好把握;另一方面,人們掌握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技術手段。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時,需要高度關注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避免造成生態破壞。發展低碳經濟對實現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同時也要關注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水資源等。

      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氣候變化已經與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干擾等因素共同成為全球發展事業面臨的巨大挑戰。9月2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一帶一路”氣候報告:2023》。該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一帶一路”區域面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會有所提升,生態環境總體可能呈惡化趨勢,對沿線地區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帶來新的壓力。與此同時,氣象經濟、氣象科技等方興未艾,給未來發展提供了新可能性。生態興則文明興,我們該怎樣認識氣候、適應氣候、利用氣候、保護氣候,才能使氣候成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近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全國農業氣象服務專家組成員、中國氣象局—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聯合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潘志華教授,探討氣候資源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認識氣候:是環境還是資源

      記者:當前氣候相關話題討論熱度很高,應怎樣理解氣候?天氣、氣象、氣候之間是什么關系?

      潘志華:從內涵上講,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態,主要包括光照、溫度、降水、風速等。氣候與天氣不同,是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具有一定穩定性;氣候與氣象也不同,氣象是大氣當中風、雨、云、雪、雷、電等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總稱。平常人們只關注天氣,當天氣發生波動或有災害發生時人們才關注氣候。事實上,氣候非常重要,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條件,當氣候環境條件被人們所利用時就成為資源。

      記者:人類是什么時候開始利用氣候資源謀求發展的?

      潘志華:人類社會發展還很落后時,只能依附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水土而居。后來人類開始馴化動植物,種植植物的過程就是有意識地利用氣候資源的過程。隨著技術進步、社會發展,人類利用氣候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已能夠較好地利用氣候資源,使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太陽能、風能技術快速發展。但一些地區也出現了過度利用氣候資源的現象,要高度關注這有可能引起的環境生態問題。

      適應氣候:是助力還是阻力

      記者:全球變暖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除溫室氣體排放外,還應關注哪些影響因素?

      潘志華:近百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氣候變化顯著。與1850—1900年相比,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升高了1.09攝氏度。中國氣候變化形勢更為嚴峻。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1961—2020年,每10年平均溫度升高0.26攝氏度。

      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自然因素,另一類是人為因素,如溫室氣體排放、土地利用等。除溫室氣體排放外,還應從多角度關注氣候變暖的原因,如水的變化及其與氣候的關系。水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氣候的主要調節器。土地利用等人為活動會改變土壤、大氣濕度,進而導致地表溫度發生變化,引起氣候變化。人類活動不斷加強,水平衡不斷被打破,水循環不斷加劇,引起天氣、氣候極端事件趨多趨強。2021年鄭州特大暴雨、2022年長江流域高溫干旱、2023年華北暴雨洪澇等,都跟人類活動強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記者:這些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意味著什么?

      潘志華:氣候變化意味著環境條件、資源條件發生變化,將直接影響到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降水、溫度資源時空分布格局改變會直接影響工、農業生產布局,影響作物生長發育與產量。氣候變化會影響生物多樣性,會導致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增加,也會加大某些疾病的流行性。此外,氣候變化的影響會在時空上不斷延伸,形成復雜的氣候變化影響鏈,由自然生產系統影響至經濟生產系統乃至社會運轉系統。中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高溫、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常常對工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有時會沖擊糧食和經濟安全。

      記者:前面您提到不利影響,氣候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嗎?

      潘志華:一方面,氣候資源稟賦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是支撐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自然狀態下,氣候資源分布與利用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如南北方熱量差異會影響人們的勞動時間,進而影響社會經濟狀況。但利用電能等資源彌補熱量資源不足時,就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氣候資源要轉變為經濟價值,還取決于開發利用的技術手段。如何評價一個地區的氣候資源稟賦與利用程度,仍然是當前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氣候資源利用不足會造成資源浪費,利用過度會造成生態退化,需要協調好利用與保護的關系。另一方面,針對當前的氣候變化,人們如果能夠避害趨利,就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利用氣候:書寫發展綠色答卷

      記者:可不可以舉例說明氣候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潘志華:我們研究團隊從1993年起就在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進行科研工作。當時的主要任務是設法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與利用效率,以提高作物產量。武川縣地處半干旱地區,降水資源嚴重制約該地區農業生產。隨著打井灌溉、施肥等技術手段的發展,作物產量大幅提升。但在這一過程中,該地區出現水資源減少、溫度升高、生態系統退化的現象。這個過程給我們的啟示是,開發利用一個地區的氣候資源稟賦,需要注意三方面問題:一是制約一個地區發展的常常是該地區最短缺的氣候資源要素;二是過度利用短缺氣候資源會導致生態退化等問題,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因種植引起生態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過度利用水資源;三是氣候資源利用具有外部性特征,當利用氣候資源造成的影響為外部不經濟時,會產生負面影響。

      記者:這些利用氣候資源、改造生存環境的活動會對氣候資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潘志華:氣候作為基本的自然資源,它的內涵與價值隨著人們的需要和開發利用水平而變化。人口增加、生產發展在利用氣候資源的同時也會反過來對氣候環境與氣候資源產生影響。如開荒種田、亂砍濫伐會嚴重改變地表反射率、破壞水熱平衡;人工灌溉會降低白晝溫度、提高夜間溫度,并提高空氣濕度;大規模的人類生產活動會加速河湖萎縮。以上活動將會干預水分循環,進而導致局地與區域氣候發生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規模城市化一方面極大增加了城市的天氣氣候災害發生風險,尤其是高影響天氣氣候事件;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區域乃至全球氣候變化。

      記者: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認為,中國已成為氣象領域的世界領導者之一。作為氣象服務專家,您認為應怎樣利用氣候資源推進高質量發展?

      潘志華: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氣候資源已成為全球共有的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氣象經濟的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方面,人們對氣候資源及其分布規律有了較好把握;另一方面,人們掌握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技術手段。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時,需要高度關注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避免造成生態破壞。發展低碳經濟對實現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同時也要關注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水資源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我們要樹立和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科學利用自然資源,保護氣候環境。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現階段您的研究方向?

      潘志華:氣候變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主要關注北方旱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氣候變化會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地區農業生產也可能對氣候產生反饋。一個地區的糧食產量有上限,處理好該地區糧食、水、氣候三者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在北方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涵養得好,有利于生態好轉,水資源涵養水平與糧食生產方式息息相關,因此要研究如何讓農業產量適度。我希望通過研究,提出有效促進半干旱地區水、氣候、農業之間和諧關系形成的模式。

      此外,我也關注其他問題,如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與適應等。

      保護氣候:推動可持續發展

      記者:我們還想請您談談氣候安全問題。

      潘志華:氣候安全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安全。保障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研究表明,當前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的生態體系中,有60%已嚴重惡化,不能持續利用。環境惡化意味著存在潛在的氣候變化風險,這些風險將對人類福利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當前,氣候變化已經從科學問題擴展為社會、經濟問題等,如氣候變暖影響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極端天氣影響人民身心健康、氣象災害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經濟安全、海平面上升影響國土安全等。

      記者:應該怎樣維護氣候安全?

      潘志華:氣候建設與生態建設相輔相成。生態好,氣候就好,建設好生態是維護氣候安全的根本需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表現是氣候友好,友好氣候建設應該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國家正大力推進綠色生產方式,推進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維護氣候環境,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記者:社會公眾能作哪些貢獻?

      潘志華:具體到個人層面,我認為要注意三個方面:一要積極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二要合理利用,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有序開展生產活動;三要科學保護,進一步增強短缺氣候資源利用的合理性,避免生態惡化。(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精品VA女神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亚洲精品图片区小说